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当时家庭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人越少,家庭收人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人的增加,家庭收人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人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会呈下降趋势。而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就是人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的这个总结太容易理解了,而且其“真理性”几乎无可置疑,因为获取食物属于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谁还会有闲心产生其他的消费欲望呢?所以,恩格尔定律一经问世就被公认为真理。人们认定,食物在一家人中的收人支出所占比例越高,就说明这家人收人越微薄;一个国家越穷,国民可支配收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就越大。而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这个比重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现实社会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1484年,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对我国河北省的几个县的农民消费作了调查,居然发现这些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全在25%以下,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这几个县的农民都已经富裕到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了吗?答案并非如此,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农民的主要支出并不像富裕者那样用在文化、教育、娱乐、卫生方面(这些支出占总支出的10%都不到),而是将近一半的支出用在了住房方面。原来,长期以来农民们一直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加之传统消费观念强,习惯于节俭生活,在饮食方面还基本保持着贫困时的水平,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城市中同样存在。小王夫妇在北京工作5年,2007年结婚时,掏出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终于在北京买了一套小两居,算是安下了家。可不幸的是,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原本收人不错的妻子突然失业,整个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小王身上。于是,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立即沉重起来:房贷每个月都要还,占去了全家收人的一半;妻子找工作期间,保险还需要自己负担,每月又要支出几百元;朋友那里的借款虽能暂拖一段时间,但也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令小王夫妇更加难受。于是,外出吃饭计划被完全取消,家里做饭也尽量节省,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小王夫妇常向朋友感叹,“这房奴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以上的例子都在讲一个问题,就是本来是“真理”的恩格尔定律失效了。为什么会这样,恩格尔定律是假的吗?其实,这不是恩格尔定律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运用时未能全面理解它,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在判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时,可以将恩格尔系数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但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慎用划分标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关于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但并不唯一的评判标准。恩格尔系数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在考察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时候,必须对人均食品消费额、人均可支配收人等绝对指标予以同样的关注。二是在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进行纵向比较,或者对一个地区居民收人作高低层次之间的贫富差距分析时,恩格尔定律的重要意义仍然明显。而在运用恩格尔系数作横向比较时,必须考虑国情国策、地域差异。三是恩格尔定律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事实上,很多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跳跃现象,这既可能是物价指数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福利税收政策变动引发消费者行为变化所导致的,它的短暂上升很可能是生活状况改善的表现,而短暂下降也可能是生活状况恶化的征兆。总之,恩格尔为我们总结了一个简单的标准,而我们在运用时却不能想得太简单。

精品阅读,精品奉献!

Related Posts: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