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工人的效率到底属于资本还是劳动要素?无法解释的反论(经济常识第97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一举成为超级大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要是根据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的赫一俄模型中“生产要素配置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一国必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饶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理论,资本丰富的美国定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而,1953年,里昂惕夫在费城的美国哲学协会上宣读了题为《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重新检验》的论文。论文指出美国平均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与国内生产等量的进口替代品相比较,在出口品中包含较少的资本和略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过去广泛流行的美国经济的特征是资本相对有余而劳动相对短缺的看法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此文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轩然大波,这个反对赫一俄模型的观点进而被冠以“里昂惕夫之谜”的称号,也称“里昂惕夫反论”。

里昂惕夫之谜:工人的效率到底属于资本还是劳动要素?无法解释的反论(经济常识第97篇)

里昂惕夫之谜:工人的效率到底属于资本还是劳动要素?无法解释的反论(经济常识第97篇)

里昂惕夫没有放弃,而是更加深人地研究,并在1956年发表了第二个研究报告,题为《生产要素比例与美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理论和经验分析》,结论仍然没有改变。西方经济学家们坐不住了,他们无法接受赫一俄模型被推翻,所以一定要解开里昂惕夫之谜。于是劳动效率说、消费偏向说、贸易壁垒干扰说等理论纷纷问世。
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来的解释理论。里昂惕夫认为,“谜”是由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解释过于武断,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经过验证发现,美国工人的效率仅为欧洲工人的1.2-1.5倍,远远低于里昂惕夫所估计的倍。因此,他的这个论断无法令人信服。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将工人细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再通过对两类的不同总结,得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这个结论较里昂惕夫的理论有明显进步,指出了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仍不足以解开里昂惕夫之谜。
在基辛的理论基础上,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说,用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一俄原理的。他们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的差异上,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所决定,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因此,高的劳动熟练程度,归根到底是一种投资的结果,是一种资本支出的产物。凯南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无形资本则包括人力资本。由于美国投人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去培养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的产品也应算作资本集中产品。这样处理之后,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原理的,就能解开里昂惕夫之谜了。但这种解释的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因此并非人人都同意。
综观这些理论,其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虽然最终也未能将里昂惕夫之谜解开,但这些新学说针对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扩展,对传统理论做了一些整修补充的工作,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值得去了解、研究一下。

精品阅读,精品奉献!

Related Posts: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