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不如《拉贝日记》反映真实历史!


这个“国家公祭日”来得好晚呵!但它毕竟来了。

也许如果不是今天的日本右翼执政者一次次挑战我中国,变本加厉地不断伤害我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可能仍然不会为被侵略者屠杀的30万同胞举行如此特殊的仪式。

我健忘的民族,我宽容的祖国,也许不会让我来写这样一部作品——事实上虽然我也早早地知道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但一直认为早已有人写过这样的作品了。

“没有,绝对没有人全面写过。我向你保证!”对我说这话的人叫朱成山,他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著名的日军侵华史研究专家。朱成山的另一个身份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出的几十本书中,多数是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文章和随笔散文。

电影《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不如《拉贝日记》真实!

电影《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不如《拉贝日记》真实!

为 了印证朱成山的话,我认真地搜索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书籍,结果令我大吃一惊:77年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书数以百计,资料性的研究成果堆积成山,但 全面记述当年这场世界性灾难事件的作品,有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只有两部:一部是25年前原南京军区的作家徐志耕写的,一部是华裔美籍女记者张纯如写的。前 者的贡献是:作者亲自走访了一批战争幸存者,那些幸存者的口述十分可贵;后者则以外籍记者的身份,收集和整理出了不少国外对当年南京大屠杀报道的资料,而 张纯如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拉贝日记》……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或由于视角单一,或因为资料有限,尚不能全方位、大视角地深刻揭示日军南京大 屠杀的罪行全景。尤其让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心目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概念,似乎还基本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电影故事 上,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和中国作家,我决意沿着数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刻苦研究日本侵华史的专家、中外作家以及日本退役老兵、 民间人士所留下的足印,去重新回眸那段震惊人类史的悲惨时光,去抚摸那些早已沉默在天国的亡灵……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些落满尘埃的历史档案和苦难 记忆时,却又被一个个意外的发现而深深地刺痛了心——

我发现:在77年前,日本侵略军在刚刚屠杀完我数十万同胞、将我美丽古都变成废墟后,厚颜无耻地做了一件事——为他们在攻打南京时阵亡的千余名官兵举行了一个声势颇为浩大的“公祭”!

这一天是1937年12月18日,也就是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第6天。

日军的“公祭”是在南京机场举行的,有一万多名日军将士参加。关于这一“公祭”活动,在侵华日军的将士日记和回忆录中还能找到相关记载。如刽子手佐佐木到一在这一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天寒风凌厉,似乎要下雪。全场精锐的陆海军官兵肃立无言。面对着如今阵亡的战友之灵献上虔诚的祈祷。陆海两军最高指挥官悲怆的祭文,震撼着官兵的肺腑,满场静寂无声。

我等全体军人随着军司令官的参拜而敬礼。

奏起了《国魂曲》。

二战甲级战犯、南京大屠杀头号刽子手、侵华日军华中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竟然还在这“公祭日”当天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紫金陵在否幽魂,来去妖氛野色昏。
径会沙场感慨切,低徊驻马中山门。

这 就是日本人,作为一群加害于他国30万人的侵略者,竟如此本末倒置、颠倒黑白地搞了这样一场“公祭”。然而无比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基本上无人知 晓此事。但日本人确确实实做了这样一次有模有样的“公祭”,似乎他们才是悲剧的主角和受害者。许多当年参加这场“公祭”的日本官兵“记忆犹深”,甚至对松 井石根司令长官当时宣读的“祭文”内容倒背如流……

 

精品阅读,精品奉献!

Related Posts: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