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美妙图文

83.破窗理论为什么荒谬错误:修窗户并不增加GDP


83.破窗理论:修窗户并不增加GDP

19世纪,有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其写的一本小册子中讲了一个故事;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被打破窗户的那家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并且拉动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从而最终创造出新的GDP刺激经济。“破窗理论”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的观点,因其推导完整合理,且曾被一些案例证实,因此曾被很多人信奉。

例如,1998年我国发生洪灾时,就曾有学者撰文分析,按照破窗理论观点,我国的经济将会因为洪灾而加快增长。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整个亚洲被金融危机笼罩,我国因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压力,经济增长也因此而面临滑坡的危险。这时,影响全国的特大洪涝灾害的出现,使得灾后重建的任务大大增加,客观上的确为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提供了契机,从而使我国经济没有被经济危机压垮。可以说,在国际出口压力大增的情况下,这种特殊内需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破窗理论刚好适合当时的经济氛围,因此流行起来是很自然的事。

83.破窗理论为什么荒谬错误:修窗户并不增加GDP

83.破窗理论为什么荒谬错误:修窗户并不增加GDP

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在重建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似乎更印证了破窗理论的正确性。

但是,通过更为细致的观察就可发现,破窗理论实际上是阐述了灾后重建对经济的影响,而忽略了灾害本身对经济的破坏。其实,扣波窗户所创造的需求,带动的经济效应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灾后重建只是一种修复性行为,假如完全按原样修复的话,实际财富并不会增加。 继续阅读

84.经济学的外部性效应:补钙广告火了肉骨头

84.外部性效应:补钙广告火了肉骨头

前些年风行“人体补钙”,各种各样的补钙营养品琳琅满日,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里也充斥着补钙的广告。当各保健品商家的“补钙大战”如火如茶、难分高下时,人们却吃惊地发现:农贸市场里的肉骨头开始畅销起来。原来,根据“吃什么补什么”的老话,人们相信吃肉骨头可以补钙。特别是猪的脚筒骨,骨髓多、味道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供求关系导致了肉骨头价格上涨,最后甚至逼平了肋条肉。与此同时,饭店里的骨头煲汤也备受欢迎。直到这时,那些在媒体上花大钱做广告的厂商才发现,自己为他人做了免费宣传。

保健品广告致使肉骨头畅销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效应又叫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其具体定义是: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采的不一致性。通俗地讲,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某人或某企业的经疥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外部性效应被称为.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给别人带来坏处的外部性效应则被称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

84.经济学的外部性效应:补钙广告火了肉骨头

84.经济学的外部性效应:补钙广告火了肉骨头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比如,著名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童第周在少年时,晚上宿舍熄灯后还在路灯的灯光下抓紧时间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时,国家修筑的路灯就对他产生了正外部性效应。再比如,某山区在架桥时对山体进行爆破作业,不料附近有一个养牛场,许多怀孕的母牛听到爆炸后受到惊吓,整夜整夜地不敢睡觉,结果纷纷流产,造成了场主的经济损失,这就是负外部性效应。

通常,个人都会倾向于负外部性的行为,因为负外部性带来的成本不需要个人承担(如污染),而正外部性行为的利益也无法自己享用。当今我国的严重污染和全国劳模牛玉琴的经历就是很典型的两个例子。 继续阅读

85.智伯分马故事的经济学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85.分马的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有位地主家里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地主临死时立下遗嘱,家里的17匹马当按如下原则分配: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三个儿子都很孝顺,愿意按父亲的遗嘱分配家产,可在实际分家时却出了问题,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最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三个儿子一共得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对智伯佩服无比,认为他是个懂得投人与收益关系的聪明人,并举很多例子来说明提前投入与事后获益的密切关系。但智伯牵来一匹马,牵走的仍是一匹马,他并没有因为投人而获得收益,当然和投资回报也就扯不上关系。所以那些引申出的案例与故事并不匹配。 如果从经济角度理解这个故事,首先应佩服的是死去的地主。对他的遗嘱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地主给出的分配数相加并不等于一,1/2=9/18,1/3=6/18,1/9=2/18,三者相加等于17/18,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将十七匹马完全分出去。

85.智伯分马故事的经济学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85.智伯分马故事的经济学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地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地主已经死了,无法向他询问答案,我们只能试着猜想。首先,17匹马无论怎样分给三个儿子,都会产生杀马的结果。其次,或许地主在生前是想养到18匹马的,如果那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三个孩子分到的全是活马。但是养到17匹马的时候他就要死了,日标无法达成,怎么办?如采想让儿子们全部分到活马,他只能假设家里有18匹马,然后将17匹分出去,剩下一匹再还给“假设”,于是就有了遗嘱中的算式。
继续阅读

86.墨西哥经济危机经典案例!龙舌兰酒效应:狂醉的金融危机

86.龙舌兰酒效应:狂醉的金融危机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最恐俱的可能就是金融危机了。金融危机以虚拟的形式向市场发动攻击,最终造成严重的实体经济破坏,令世界各国谈之色变。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近百年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近两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令人胆战心惊。

百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破坏力都相当惊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金融形势出现动荡或是陷人金融危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传染效应。西方媒体就想办法从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找一种能够象征这个国家的东西来命名这个效应。比如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东南亚,而东亚、东南亚国家大多崇拜“龙”,所以当时国际社会称亚洲金融危机为龙效应;再比如1999年巴西发生金融动荡的时候,因巴西以桑巴舞闻名世界,所以国际社会称巴西金融动荡产生的影响为“桑巴舞效应”。

86.墨西哥经济危机经典案例!龙舌兰酒效应:狂醉的金融危机

86.墨西哥经济危机经典案例!龙舌兰酒效应:狂醉的金融危机

而龙舌兰酒效应是这一系列命名的始祖,它被用于命名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因为在墨西哥有一种酒叫做龙舌兰酒,这种酒只有墨西哥出产,于是被用于命名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每一种效应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龙舌兰酒效应的产生,根源有三个方面:(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2)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中没有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3)1994年墨西哥政局发生的动荡,使外国投资者对这个国家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疑问。简而言之,通常降货膨胀率的政策容易导致龙舌兰酒效应的产生。 继续阅读

87.相声大师马三立的杰作第二只鞋的经济学寓意:难眠的世界

87.第二只鞋:难眠的世界
这次要说的不是什么经济学定律或法则,只是一个笑话。笑话是已故的相声大师马三立的杰作。说的是某人楼上的小伙子每天很晚才回家,回家后也不知收敛,每次脱鞋都砸得地板当当响,把他从睡梦中惊醒,醒来就很难再人睡。他多次找小伙子理论也没什么效果,于是想了个办法,等小伙子脱完鞋再睡觉。这天,小伙子过了午夜才回家,他已经非常困倦,只等小伙子脱鞋上床睡觉了。只听楼上咣当一声,他想再等一声就能安然入睡了。可是小伙子突然想起他怒气冲冲前来理论的样子,便轻手轻脚地把第二只鞋放好了。结果,他一夜都没等到第二只鞋的声响,也一夜没能睡觉。

笑话本只为逗人一笑,现在却和世界经济挂上了钩。从2007年末到开始,经济危机无疑是最被关注的话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经济危机滥觞华尔街,迅猛席卷全球。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房子,甚至他们的整个生活。剩下的人在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会失去工作、房子和生活。当然,每个人都在期盼着经济环境尽快好转,让无家可归的人有地方住,让有地方住的人不担心无家可归。然而,现在没有人能不担心,因为经济衰退还未见底,大家都在等待着,等待经济见底好转的那一刻,等待着“第二只鞋”落地。

87.相声大师马三立的杰作第二只鞋的经济学寓意:难眠的世界

87.相声大师马三立的杰作第二只鞋的经济学寓意:难眠的世界

“第一只鞋”由美国丢下,“第二只鞋”还握在它的手中,全世界都等着它扔下“第二只鞋”,但至今还没听到声音。很多人在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关心美国?当前美国经济的减速对全球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有多大?这由次贷危机产生的“第二只鞋”何时会落下?

对于前两个问题,每个经济学家都会给出差不多的答案。斯蒂格利茨的回答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美国的经济可以说是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罗奇的答案则是:“中印两国2007年的消费总额是1.6万亿美元,而美国是9.7万亿美元,是中印两国的6倍。显而易见,美国消费的减少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继续阅读

寻找《做你的红颜,好吗》诗歌作者的故事和mp3朗读欣赏

点击欣赏诗歌《做你的红颜,好吗》
[audio:http://z.jingjiufu.com/down/627039/langdu/qinggan/zuonidehongyan-haoma.mp3]

博主按:该文原标题为:《好诗人存在的一种方式——寻找“做你的红颜,好吗”作者的故事》。作者:郁葱。终于寻找到了《做你的红颜 好吗》一诗的作者,至于具体是谁,就让我们尊重作者的选择,让他、她永远是个谜吧!

 

   2007年2月,按照惯例,我完成了对2006年诗歌作品的回顾文章,题 目是“种植青草,绿到天涯……——2006年的中国诗歌”,文章开篇,我写道:“让我们首先进入一首独特的诗‘做你的红颜,好吗’,之所以首先提到这首 诗,是我自从读过它之后,便经常不断的想起其中的一些诗句来。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它的,2006年似乎也没有刊物发表过这首诗,但它的流传之广出乎 我的意料,应该说,这首诗可以被列为2006年读者阅读之首。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有关它的条目达到123万篇之多。它在普通读者中广泛传播,当然它的出 现要远远早于2006年,但在本年度传播的更为迅捷,而且,有至少不下十几个版本,看得出来经过了许多人的修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搜索了数遍,始终没 能找到这首诗最初的作者(如果有识者知道,请补正)。这些年,生活的经历和阅读的广泛使我变得相对理智,但这首诗还是使我的内心颇为感慨和激动。”然后我 引用了这首很长的诗。

    文章发出后,许多读者来信谈了对这首诗的看法,也有不少朋友提供了他们了解的作者的一些线索。需要说明的是,“做你的红颜,好吗”在网络上有好几个版本, 我引用的这个版本我在文字上都做了一些加工。在2006年,它感动了许多读者,我珍视这种感动。但它的作者依旧是个谜。2007年7月8日,我应河北人民 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重阳和李爽之邀在石家庄的“新知学堂”与诗歌爱好者谈“80后”诗人的创作,又谈到了这首诗。第二天,我在信箱里收到一封来信:

   “郁主编:我终于找到了《做你的红颜,好吗》一诗的作者。

    平 时,我都是喜欢自己看书,自己写东西,朋友们中喜欢写作的人很少,也没有接触过多少写作圈中的朋友。但周日这次听您的讲座,还是让我收获颇大,以前我总是 把诗歌当作是心情的一种抒发,一种内心的流露,而没有想过自己要在诗歌上有多大成就。虽然我相信自己的想像力比一般人丰富,但能否达到那些天才诗人的水平 和妙不可言的语言驾驭能力,我心里没底。

寻找《做你的红颜,好吗》作者的故事

寻找《做你的红颜,好吗》作者的故事

    但 您说的很多话,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相信不是专业学习写作的人,也可以在写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您说诗歌、绘画、音乐是人类艺术的三种最核心的形 式,也让我对诗歌的问题有了深刻认识。最重要的是,我感到,今后自己要好好地、系统地多学多看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丰富的诗歌作品,努力从中丰富和提高自 己。听了您的这次讲座,让我决心将来在诗歌领域上,尽自己的更多努力,力争爬上更高的山峰。其实写作对我来说,可以讲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只是我经常希 望可以有所创新,但这一点就感觉很难了。

    我 将结果都放在一个WORD文档里了,本来想再整理一下给您发去的,但一晚没睡,没有精力了,就把繁乱的过程去掉,将最终的结论,放在附件里,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写的时候大脑有点困了,有的地方语气与人称或许不合适,还望您别介意。另外,我偶尔对这种像福尔摩斯一样的事情,也挺有兴趣的。 继续阅读

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一个一个地被推倒(经济常识第88篇)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怀特·海德曾经制作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9.53毫米,宽4.76毫米,厚1.19毫米,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体积扩大1.5倍,最大的第13张长61毫米,宽30.5毫米,厚7.6毫米。然后他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结果在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扩大了20多亿倍。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的惊人效应。
多米诺骨牌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假如怀特·海德制作的骨牌数量达到32块,第32块将高达415毫米。如果真有这样一套骨牌,任何摩天大厦都会在一指之力下被推倒。幸好,没有人制造威力如此巨大的骨牌,而不幸的是,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太多危害巨大的骨牌。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希特勒的上台,导致整个世界被卷人了战争。在经济界,我们正处于最新一轮“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倒塌过程中。美国房地产市场就是那第一张小小的骨牌。

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一个一个地被推倒(经济常识第88篇)

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一个一个地被推倒(经济常识第88篇)

要探究这场游戏的起源,需将时间推回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9·1广之后,美国陷入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中,经济也陷人低谷。这时,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降息,低利率加上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全球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过热,导致住房贷款需求的增加,第一张骨牌被悄悄竖了起来。由于优质按揭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一味追求利润的按揭机构就开始转向低等级客户,他们以“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买得起房子”为嚎头,向任何有需求的人发放贷款,而不去管客户有没有能力偿还。于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房屋价格和房屋信用泡沫随之膨胀,直至美国住房供应市场饱和。按揭机构当然也害怕客户还不起贷款,于是找到华尔街的“金钱魔术师”们,让他们巧施手法,将这些按揭贷款变成债券卖了出去,风险当然就随之传导到了其他“骨牌”上。 继续阅读

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菲尔普斯曲线: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经济常识第89篇)

2006年TO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的关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贺词中指出,菲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埃德蒙·菲尔普斯何许人也?他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以“菲尔普斯曲线”和“经济增长黄金律”而著称于世。
想要了解菲尔普斯曲线的巨大贡献,首先要了解“菲利普斯曲线”,因为如果没有曾被奉为圭桌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失败,就很可能没有菲尔普斯曲线的出现。2o世纪50一60年代,人们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观点。这一理论非常符合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因此被当时的经济学家奉为金科玉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遇到了麻烦,这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滞胀”现象。即一方面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另一方面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于这种情况,菲利普斯曲线显然无力应对,于是人们开始质疑菲利普斯曲线的正确性。

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菲尔普斯曲线: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经济常识第89篇)

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菲尔普斯曲线: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经济常识第89篇)

出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怀疑,菲尔普斯开始深入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他对工资、物价进行了更为深人的分析,并且考虑到,因为经济生活中的信息不畅、个人不能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因此必须将他们的决策基于预期之上。最终他提出了菲尔普斯曲线来挑战菲利普斯曲线。菲尔普斯曲线的核心观点是通货膨胀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菲尔普斯曲线的结论很简单,却拥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说明通货膨胀不会对远期失业率产生影响,远期失业率只能由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来决定,经济稳定政策只能对失业率的短期起伏产生影响。其次,它指出未来的经济稳定政策取决于今天的政策决策,今天的低通货导致对未来低通货的预期,因此有助于未来的决策制定。至此,菲尔普斯解释了凯恩斯遗留下来的自愿失业现象、名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等问题,将工资、价格和就业的分析重新纳入到理性分析的轨道上。之后,菲尔普斯还在菲尔普斯曲线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 继续阅读

科斯定理:法律决定开始,市场决定结局(经济常识第90篇)

严格来说,科斯定理并非一条定理,它从未形成权威准确的定义,只不过是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然而由于这种观点对法律界和经济界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被赋予“科斯定理”之名。
所谓科斯定理,即指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科斯本人并非经济界人士,其理论的形成源于对一系列案件的研究,但是由于他本人一直拒绝把他初始论文中的论点广泛地推广,所以科斯定理一直未能形成书面上的确切定义。而后人之所以不对它进行书面定义,一方面固然是不愿窃取科斯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怕理解不全面。因而,至今经济学界都只是引用、解释科斯定理。
每个国家都存在法律,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们各种权利的有效分配,确定权利的最初分配。法律的作用是被广泛认可的,但在经济学家眼里,法律的介入势必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经济学的中心思想就是,只有自由交换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才是最优先的。而法律不但强制规定了资源所有权,还规定了许多其他权利,如以某种形式使用土地的权利、免于骚扰权、意外事故要求赔偿权或合同履行权等等。一旦被某种限架框定,“自由”势必会被剥夺,所以经济学家常常为此忧虑。

科斯定理:法律决定开始,市场决定结局(经济常识第90篇)

科斯定理:法律决定开始,市场决定结局(经济常识第90篇)

而这时,科斯定理正好为他们消除了忧虑。科斯认为法律的介人是否影响到资源的最初分配的公平性从效率角度上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依然能自由交换,由法律所规定造成的分配不当就会在市场上通过自由交换得到校正。
就以科斯当初阐释其理论时所举的例子来说明。早期的火车是以木柴和煤作为燃料的,而在火车运行过程中,柴和煤在锅炉中燃烧时常常会溅出火星,引燃铁路旁边的农田。为了减少发生火灾所带来的损失,双方都可以想办法采取一些防备措施。比如农民可以停止在铁轨边种植和堆积农作物,而铁路部门可装置防火星设施或减少火车出车次数。但无疑任何措施都要付出成本,双方肯定都会尽力避免自己付出成本,这时往往就需要法律介入。
这样看来,似乎是法律控制了各方采取防备措施的动力,因此,法律决定了火灾引起损失的次数。法律部门既可以要求铁路部门减少火星喷溅,将权利分配给农民;也可以禁止农民在铁路旁种植和堆积农作物,将权利分配给铁路部门。但怎样才是最经济的呢?法律部门往往在这方面考虑较少,于是经济学家就会担心判决不够“经济”。 继续阅读

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效应之一收入效应:关键是有钱(经济常识第91篇)

通过理解替代效应,我们知道有一种与之相辅相成的效应,被经济学家称为“收人效应”。简单地说,收入效应就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人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人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再具体一些讲,就是当你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即便你的名义货币收入固定不变,但你的实际购买力增强了,你就可以购买更多的该种商品。这种实际货币收入的提高,会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全世界都知道,美国人爱花钱,中国人爱存钱。出口导向型经济使我国近30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内需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需求旺盛时,内需的作用不明显,危害也显现不出来,可当经济危机袭来,日欧美等经济体遭受重大打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外贸时,内需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但是,中国人把钱都存起来了,没有消费,内需不足,这如何是好?

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效应之一收入效应:关键是有钱(经济常识第91篇)

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效应之一收入效应:关键是有钱(经济常识第91篇)

就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来看,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老百姓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居民收人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工人工资水平的持续走低。工资水平是衡量居民收入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其在我国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不但远低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是较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所不及。世界银行的分析家认为,中国消费下降可以用居民收人占经济比重的变化来解释,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过高的储蓄率上并不准确。
影响居民消费的两大效应—替代效应和收人效应中,我国一向较为注重替代效应。长期以来,我国治理消费低迷的措施全然集中于替代效应,亦即出台政策令消费变得“更便宜”而储蓄变得“更贵”(如低利率、加征利息税等)。这些年来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都是引导储蓄向当期消费转化,但就实践经验来看,再有效的刺激个人消费的措施最多也就能鼓励居民多消费15%,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继续阅读

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当时家庭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人越少,家庭收人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人的增加,家庭收人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人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会呈下降趋势。而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就是人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的这个总结太容易理解了,而且其“真理性”几乎无可置疑,因为获取食物属于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谁还会有闲心产生其他的消费欲望呢?所以,恩格尔定律一经问世就被公认为真理。人们认定,食物在一家人中的收人支出所占比例越高,就说明这家人收人越微薄;一个国家越穷,国民可支配收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就越大。而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这个比重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现实社会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恩格尔定律如何准确把握:越穷吃越多?(经济常识第92篇)

1484年,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对我国河北省的几个县的农民消费作了调查,居然发现这些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全在25%以下,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这几个县的农民都已经富裕到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水平了吗?答案并非如此,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农民的主要支出并不像富裕者那样用在文化、教育、娱乐、卫生方面(这些支出占总支出的10%都不到),而是将近一半的支出用在了住房方面。原来,长期以来农民们一直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加之传统消费观念强,习惯于节俭生活,在饮食方面还基本保持着贫困时的水平,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城市中同样存在。小王夫妇在北京工作5年,2007年结婚时,掏出积蓄并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终于在北京买了一套小两居,算是安下了家。可不幸的是,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原本收人不错的妻子突然失业,整个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小王身上。于是,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立即沉重起来:房贷每个月都要还,占去了全家收人的一半;妻子找工作期间,保险还需要自己负担,每月又要支出几百元;朋友那里的借款虽能暂拖一段时间,但也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令小王夫妇更加难受。于是,外出吃饭计划被完全取消,家里做饭也尽量节省,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小王夫妇常向朋友感叹,“这房奴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继续阅读

皮肤颜色由黑色素等三种色调决定!老人为什么皮肤没有弹性?真色弹性纤维逐渐变性

4.皮肤颜色和质地由什么决定

皮肤的外在表现非常关键,是人们评价皮肤良好与否的主要方面例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来形容杨贵妃的皮肤,“凝脂”容易让人联想到的词语是“白哲、光滑……”
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因素是皮肤内的色素含量。正常肤色由三种色调组成:①黑色:由皮肤黑色素的含量决定,黑色素由基底层细胞中散在黑素细胞负责合成,而美白类化妆品主要针对黑色素的合成和降解过程,主要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和促进降解而发挥作用,当然也有部分美白产品通过遮盖皮肤黑色来发挥其作用;②黄色:由皮肤中胡萝卜素含量所决定,直接和皮肤的黄色色调相关;③红色:主要是指局部真皮的血液含量;皮肤局部毛细血管的数目和粗细,决定了不同局部肤色的差异,如果静脉血管较多,则皮肤多表现为紫红色,而动脉血管较多则为鲜红色。

皮肤颜色由黑色素等三种色调决定!老人为什么皮肤没有弹性?真色弹性纤维逐渐变性

皮肤颜色由黑色素等三种色调决定!老人为什么皮肤没有弹性?真色弹性纤维逐渐变性

继续阅读

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越富?(经济常识第93篇)

经济学界,美国20世纪经济学家拉弗的知名度颇高,使其著称于世的就是“拉弗曲线”。所谓拉弗曲线,即指在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减少,即税基缩小,反而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拉弗曲线的原理并不复杂,专讲税收问题。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曲线,不但让拉弗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还使他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拉弗曲线为什么这么重要,懂得拉弗曲线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要知道拉弗曲线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影响深远,而税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懂得拉弗曲线不但能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更能看明白因税收而造成的社会状态,因而对每个人来讲,拉弗曲线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越富?(经济常识第93篇)

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越富?(经济常识第93篇)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滞胀期无法自拔。在一次宴会上,拉弗遇到了当时福特总统的助理切尼,通过解释拉弗曲线使其明白了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指出: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某一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就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若税率达到100%,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都会停止。因为这时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收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政府的收益也就等于零。后来,拉弗曲线得到里根的支持,并据此制定“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作为竟选总统的策略。里根就任总统后,拉弗自然成了里根的幕僚。此后,里根政府以拉弗曲线为依据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终于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重新走向繁荣,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为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拉弗曲线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我国古代就多有类似阐述。如我国古典名著《管子》中提倡“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历史巨著《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即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才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则是最不好的经济政策。这无疑是在税收方面的精辟阐述。 继续阅读

皮肤的功能哪些?有皮肤屏障、体温调节、感觉、吸收和分泌、免疫等

3.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比较多,主要有皮肤屏障、体温调节、感觉、吸收和分泌、免疫等不同功能,而和化妆品相关功能的有皮肤屏障、吸收、保湿和美容等。
皮肤对外界刺激有防御作用,能直接阻止病原体进入人,还能防止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电解质的丢失,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皮肤屏障主要指物理性屏障,由皮脂膜、蛋白、脂质、皮肤的砖墙结构、豁多糖类成分等共同构成,抵御外界有害因素、刺激物质、日光等进入,同时具有保湿作用。

皮肤的功能哪些?有皮肤屏障、体温调节、感觉、吸收和分泌、免疫等

皮肤的功能哪些?有皮肤屏障、体温调节、感觉、吸收和分泌、免疫等


继续阅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指引世界经济的魔棒(经济常识第94篇)

要了解比较优势法则,首先要知道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说:“当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出现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种产品就应该完全由该国家生产,另一个国家则通过贸易获得该产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每个国家都自给自足过自己的日子不是挺好吗?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论的目的就是引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观点。不要看它只有一句话,实际上迄今为止,世界所增加的财富,人们过上的好日子全凭这句话而来。这是一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当然,亚当·斯密不是上帝,他的认识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于是后来另一位在经济学上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其绝对优势论做了补充完善,提出了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举例说,哪怕葡萄牙生产布料和葡萄酒的成本都比英国要低,但只要英国本身生产布料的成本比葡萄酒低,那么葡萄牙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葡萄酒而不是布料,而英国则应该集中精力生产布料而不是葡萄酒。因为葡萄牙可以更轻易地在葡萄酒生产的竞争中胜过英国,而英国则更容易在布料生产的竟争中胜过葡萄牙。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指引世界经济的魔棒(经济常识第94篇)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指引世界经济的魔棒(经济常识第94篇)

大卫·李嘉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选择,国家、企业或个人并不一定非要比竞争对手有更好表现,也并不需要把某个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得更低,只要你自身有更好的一方面,就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相对优势更大的领域中发展。有两个孩子,一个很聪明,无论是动手、动脑,干什么都很好,而另一个则相对较笨,哪方面都不如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喜欢玩泥巴、捏泥人,这也是他唯一干得好的事情。小的时候,聪明孩子捏的泥人比笨孩子的漂亮,其他事也干得不错。然而,两人长大后,聪明孩子干干这个、干干那个,什么干的都不错,却一直找不到能定下来的职业方向,而笨孩子只玩泥巴、捏泥人,从小玩到大,结果不知不觉就成了有名的雕塑家。掌握住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做好它,你就有了在市场上生存的本领。
比较优势法则指出: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现代的竞争力概念就是建立在比较优势法则之上的。当然,如今的比较优势法则又有新的发展,针对比较优势法则中的种种决定性要素,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见解。在古典经济学的论述中,那些投入要素—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而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企业可以摆脱当地市场条件的束缚,转而从全世界范围内找寻获得投人要素的机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