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马的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有位地主家里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地主临死时立下遗嘱,家里的17匹马当按如下原则分配: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三个儿子都很孝顺,愿意按父亲的遗嘱分配家产,可在实际分家时却出了问题,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最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三个儿子一共得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对智伯佩服无比,认为他是个懂得投人与收益关系的聪明人,并举很多例子来说明提前投入与事后获益的密切关系。但智伯牵来一匹马,牵走的仍是一匹马,他并没有因为投人而获得收益,当然和投资回报也就扯不上关系。所以那些引申出的案例与故事并不匹配。 如果从经济角度理解这个故事,首先应佩服的是死去的地主。对他的遗嘱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地主给出的分配数相加并不等于一,1/2=9/18,1/3=6/18,1/9=2/18,三者相加等于17/18,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将十七匹马完全分出去。
地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地主已经死了,无法向他询问答案,我们只能试着猜想。首先,17匹马无论怎样分给三个儿子,都会产生杀马的结果。其次,或许地主在生前是想养到18匹马的,如果那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三个孩子分到的全是活马。但是养到17匹马的时候他就要死了,日标无法达成,怎么办?如采想让儿子们全部分到活马,他只能假设家里有18匹马,然后将17匹分出去,剩下一匹再还给“假设”,于是就有了遗嘱中的算式。
当然,我们必须佩服智伯,如果不是他看出遗嘱的玄奥,儿子们很可能会杀马分肉,或许杀的还不止一匹,因为要是严格按照算式分配,杀一匹不够。有人说智伯虽聪明却不公平,因为大儿子本应分8.5匹马,经智伯一番折腾,大儿子就得了9匹马,他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这个间题的提出无疑说明有人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但他仍然犯了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错误。试想,二儿子本应分1/3,17匹马的1/3是多少?肯定不到6匹,因为18匹的1/3才是6匹,所以二儿子实际也多分了马。那吃亏的肯定是小儿子哄?不对,同样的道理,小子儿实际也多分了马,因为18匹的1/9才是2匹。这样的结果令人惊叹,原来每个人都有收益,智伯真的是太聪明了。
的确,智伯太聪明了。他的一匹马不但避免了杀马的惨剧,还让三个儿子都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实际上,在我们的经济运行中,这样的例子从来不少,而智伯当然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充当智伯角色的大多是政府或银行。
比如,三家公司合作房地产项日,大楼盖到即将封顶的时候,资金不够了,三家公司谁都不愿意再出资或者无资可出了,怎么办?大楼未封顶无法出售或出租(假设他们没有预售且无法顶售),三家公司按出资比例分配没有楼顶的房产?显然三家公司面临着非常严竣的情况。这时他们找到银行,说明情况,请银行放贷完成大楼建设,大楼一完工即可销售房产回笼资金,银行就可收回贷款,而三家公司也获得收益。当然,银行不是智伯,它们不会白白放贷,是要利息的。但这些微利息与整个房地产的收益相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银行充当的角色与智伯无二。
分马故事所能给予我们的经济学启示,不是投资收益那么简单。它告诉我们的是,市场在其运行当中往往会出现卡壳,即破坏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这时,我们必须寻找能帮助系统恢复正常的“智伯”,它们是无可替代而且不可或缺的。